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今年年初發布的《關于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到,要提高資源保障能力,一方面加強國內外鐵礦(987, -24.00, -2.38%)項目建設,另一方面推進再生鋼鐵原料進口和資源利用。
在1月27日舉行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信息發布會上,鋼協副會長駱鐵軍就業內高度關注的資源保障問題發表了看法。
駱鐵軍指出,目前,鋼鐵行業80%的鐵礦石需求依靠進口滿足。要改善這樣的局面,需要從提高鐵素資源供給方面發力。
一是放開廢鋼資源進口和加大國內廢鋼資源利用。相關部門對此非常重視,從今年1月1日起放開了再生鋼鐵原料的進口限制,增加再生鋼鐵原料進口量可以增加鐵元素供給。同時,還要加大國內廢鋼資源的利用,解決廢鋼利用方面開票難等一系列問題。
二是加大對國內和國外礦山的開發力度。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企業在海外的權益鐵礦石每年產量約1.6億噸,占進口礦比例僅為13%。目前,贏聯盟已經獲得了西非西芒杜鐵礦項目1號、2號礦塊的開采權,并已經開始推進項目建設。目前,國內很多鋼企對開發西芒杜鐵礦石興趣濃厚,正在積極與贏聯盟溝通,意在參與1號、2號礦塊的開發。西芒杜鐵礦項目3號、4號礦塊由力拓控股,中國鋁業集團和寶武集團均持有其中的股權,這兩家行業龍頭企業都在積極推動3號、4號礦塊盡早開工建設。同時,由于當前鐵礦石價格持續處于高位,此前中國企業在國外礦山有投資意向的項目也都在積極運作。預計在綜合施策的作用下,境外資源開發將提速。
駱鐵軍在談到國內礦山建設時表示,國內礦山投資已連續數年負增長,原因很多。其一,礦業稅費過高,據鋼協近期對國內礦山企業的調研,目前稅費占企業收入的比重超過17%,涉及稅費項目有24項;其二,基于多種原因,地方政府對國內礦山開采有所限制;其三,建設新的鐵礦項目審批難度大、程序復雜。例如,像鞍鋼、太鋼等自有礦山占優勢的鋼鐵企業想要繼續擴大國內礦山投資的難度非常大。為此,鋼協也在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希望政府降低國內礦山稅費,同時從政策層面簡化國內礦山開采審批程序,取消礦山開發不科學、不合理的規定。
對于業界關心的調整鐵礦石定價機制,駱鐵軍談到,自2020年12月初以來,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超出鋼鐵企業預期。而且在幾個現貨交易平臺和采用招標的一些實際交易中,出現過每日上漲7-8美元/噸的情況,這充分暴露了現在的鐵礦石定價機制極不合理。為了推動改變定價機制,鋼協與國際主要鐵礦石供應商進行了多次交流,與普氏等指數發布機構也進行了溝通,但從目前的進展來看,改變現有定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同時,一些措施正在積極推進,比如在期貨市場增加鐵礦石交割品種。鋼協正在推動大連商品交易所采用動態升貼水方案,以真正促進期貨功能的有效發揮。
此外,希望國際礦山增加向北鐵中心、環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Globalore)有規律地增加現貨投放量,減少線下招投標,以此推動鐵礦石價格逐步向公開、公平、公正方向轉變。鋼協期望北鐵中心加大鐵礦石成交量,當成交量足夠大時,鋼企和礦山就可以采用其價格作為長協的直接參考。